膏药疗法,又称“薄贴法”,就是用膏药外贴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
薄贴即为膏药之古称,清代《医学源流论·膏药论》中云:“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膏药起源很早,《内经》中已有“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的记载,清人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称:“《内经》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此用膏药之始。”西晋的《崔氏方》中记载了用熏陆香加黄丹、油熬制乌膏,此为膏药制法的较早记载。唐代孙思邈则在《干金翼方》中第23卷专列“薄贴”一节,载膏方31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膏药可治痈疽、风湿诸证。至清代,膏药已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如《医宗金鉴》中即记载了更多的膏药方剂。
外治专家吴尚先博采前人有关膏药的精粹论述,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较完善的以膏药为主的中药外治专书《理瀹骈文》,大大拓宽了膏药薄贴的外治范围。他临证用药,都以膏药薄贴为主,再选择性地配合其他外治方法,长期的临床实践使他深深体会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
40年代末,医务、科研工作者,不仅系统挖掘,整理了前人应用膏药薄贴的经验,而且对膏药的制法、用法及作用机理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制法、应用上都有改进。50年代出版了《膏药方集》,60年代初出版了《中国膏药学》并不断更新、充实,使有关膏药文献得到整理,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