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师机,原名安业,字尚先,自号潜玉居士,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
吴师机早年中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后来弃儒业而从医。1853年,太平天国战乱间,吴奉母避迁江苏泰州乡下行医。当时他不仅亲眼目睹了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亲历了因药材匮缺和经济困难使老百姓有病失于救治的悲惨现实。行医过程中,吴发现传统的外治疗法有简便、效捷和经济的优点,特别是“膏药多验于穷苦人家”,于是他开始大力在百姓中推行外治去。由于膏药疗法不分老幼男女,不论“肌肤之疾”,还是“心腹之患”,不用饮服汤药,仅一张膏药贴敷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不影响劳作,花钱又少,所以深得广大劳苦百姓的喜欢,应诊者络绎不绝。吴师机之胞弟曾叙及吴氏诊病的情景,说:“凡远近来者,日或一二百人、或三四百人。有舁有负,有扶掖有提携,或呼或叫、或呻或吟、或泣或啼,拥塞于庭,待膏药之救,迫甚水火,斯时在旁观者,莫不慨息,以为流民之图,开赈饥之局”。这说明吴氏的膏药疗法深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
吴氏对医学的一大贡献还在于他将自己毕生的经验加以总结,写成了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探讨外治法的渊源和机理,是中医史第一部以膏药为主包括多种外治法的专著。该书最大的特色是打破了以往医生偏于药饵而轻外治的惯例,吴氏大力推崇外治疗法,其中又突出膏药疗药。他在古法基础上,总结出了十几种外治法,如敷、熨、浸、缚、瀹等。对于膏药,他敢于创新,不仅总结了膏药的诸多调制法,如:有以松香、石膏收膏者,有以牛胶、白蜡摊膏者,还有用鸡蛋、猪油、糯米、枣、梅、葱涎等调和膏者……在治法上,他尤其显得“别致”,如:喉症贴两腮,冲脉病贴脐下,带脉病贴腰间,鼻衄贴塞耳,耳衄塞双鼻,以及上病下贴,下病上贴,左病右贴,右病左贴,其中有一病一膏单用,也有两膏同用等。治疗既有内科热病,又有妇、儿、外、五官等各科疾患。中医常用的汗、吐、下法他也用外治取代内服药。吴氏对外治法的广泛应用,无疑大大开拓了治病的途径,对中医药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瀹骈文》堪称吴氏一生研求外治疗法的心血结晶,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吴说:“是书之成,历二十年,一句一字,皆具苦心,十数易稿,三锓其版。”所以该书一问世,就因其实用性和可靠性,大受同行好评,当时在上海、山东、安徽等地的医生都纷纷仿效他的医技,不少药铺还专门编印他书中的医方和制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