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这时的膏药,是猪脂膏之类的软膏。《内经》中记载了一种猪脂膏之类的软膏,称之为“豕膏”,用于涂治腋部小溃疡。
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黑膏药已经出现。唐宋时黑膏药的制备逐渐完善,医药大为兴盛,膏药的种类随之越来越多,治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是用于跌打损伤的止痛散淤,有的是用于脓肿疖子的“抽脓拔毒”,并且得到了广泛使用。明清时已经成为普遍的用药之一。到清代,膏药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到了近代,由于汤药和现代工艺的发展,现代普遍多使用橡胶膏。
有人笑言:在中国,没有用过膏药的老人可以申请贴上“稀有动物”标签,反映了膏药在我国使用的广泛性。古代医学家有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与打针吃药相比,膏药方便、无痛,更容易为人们接受。特别是常有腰酸背痛的老年人,更是对膏药情有独钟,家中常备。
史料记载,膏剂是祖国医学的一类古老剂型,其渊源久远。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膏药。
《黄帝内经》中记述了“豕膏”,“痈发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涂以豕膏,六日已。”
膏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古医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膏药疗法更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疗法,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并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它是利用药物,施于病者体表或患部,借体表对药物的吸收和经络的通路,发挥药物活血化淤,生肌止痛,通经走洛,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的功能,从而达到各种治疗作用目的的一种疗法。
中医传统黑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所以膏药中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并加以引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此外,因膏药中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免疫力。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也可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
吴氏膏药传承于清代膏药师祖吴师机,起源于苏北里下河地区,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吴氏膏药以其独特配方、制作工艺和疗效,在众多膏药中独树一帜。
里下河流域位于江苏省中部,属于沿江沿海平原的一部分,水网密布,地势平坦,风湿、关节炎、颈椎、腰腿痛等病较为普遍。吴氏门宗精于医道,有声望者比比皆是。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战乱,吴师机避迁泰州,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在扬州开设“存济药局”,专门以自制膏药为人治病,自此吴氏膏药开始在中医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吴氏膏药第五代传人吴登清,得吴氏本宗先人秘传,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反复试验,融会贯通,糅合创新,使膏药配方更加合理有效。
吴氏膏药精选道地名贵中药材,如麝香、血竭、、三七、红花等,经浸泡、提料、升华、炼油、下丹,去火毒,去燥邪等步骤,用传统工艺熬制成黑膏药。具有行滞去瘀、开窍透骨、舒筋活血、消肿化瘀、驱风散寒的功能,对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的疗效;同时避免内服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克服了传统膏药脏衣、粘皮肤的缺点。
吴氏膏药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中大多气味具厚,再加入辛香走串极强的引经药物,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气血、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
吴氏膏药——
【主要性能】消炎消肿、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适用范围】① 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② 颈椎病、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腰腿痛);③ 肩周炎、骨质增生; ④ 扭伤、劳损、跌打损伤引起的瘀血肿胀疼痛。
【使用方法】 使用前将疼痛部位洗净,用时先把膏药上隔离膜去掉,将膏药小火烘软或用电吹风加热后直接贴于疼痛部位或穴位。贴之前用手试下温度,避免烫伤皮肤。
每贴膏药可贴用10天,30天为一疗程。中途每贴3天揭开休息1天。夏季晚贴早揭,每天贴12小时即可。
【注意事项】①本膏药仅供外贴,禁止内服;皮肤破伤溃烂者禁用;孕妇及体质过敏者忌用。
②贴后皮肤若出现轻微的瘙痒和水泡,属正常现象,瘙痒和水泡较重者,可暂取下,待症状消失后可继续使用(亦可用皮炎平、氟轻松软膏外涂于皮肤瘙痒处)
③取下膏药后皮肤上若有残留的膏药,用揭下的膏药轻微加热后,反复粘贴遗留在皮肤上的膏药;亦可用药棉蘸酒精、正红花油或食用油擦除。
④密封置阴凉干燥处,避光离火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