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内者,自内达外,汤醴丸散丹之类,见于服饮者是也;治外者,由外以通内,膏熨蒸浴粉之类,借于气达者也。”
由此可见,不论是“汤醴丸散丹”,抑或“膏熨蒸浴粉”的临床应用,总是以疾病治疗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汤剂
将中医配方加水煎煮饮用的剂型,这是临床最常用者。所谓“汤者荡也”,就是说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加减灵活、针对性强等特点,故适于急病、新病以及病情较急而亟须荡涤病邪或扶持正气的病证治疗。如麻黄汤治疗外感风寒、承气汤泻下实热、独参汤补虚固脱等。
酒剂
将配方浸入酒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待药性浸出于酒然后饮用的一种制剂。酒剂古称“酒醴”,俗称“药酒”。由于酒本身有活血舒筋之功效,因此多适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如虎骨木瓜酒可治疗关节痛、屈伸不利等。
茶剂
将药方配料轧成粗末,制成块状或粉末状剂型泡服冲饮。茶剂有时也可以加进茶叶同制,服用时仅用沸水冲泡即可,饮用极为方便,有的也可煎服,如午时茶等。
露剂
将配方加水蒸馏,取蒸馏所得的药液饮用,即为“露剂”。如金银花露、蔷薇花露等。露剂药力相对轻微,且多由芳香类药物组成,故一般适用于儿科轻症,或作为夏令饮料服用。
丸剂
将配料药物研成细末,然后以水或蜜、面糊、米糊、药汁、蜂蜡等拌制成大小不等的丸状制剂,如六味地黄丸等。“丸者缓也”,临床一般多适用于慢性或虚弱性病症的调理。不过某些有毒或芳香走窜的药物制成的丸药,也可治疗急症,如备急丸、苏合香丸等。
散剂
分内服、外用两种。内服者指将处方中的药物研成粗末,用水调服,或者煎汤服用。散剂兼具汤剂的吸收快、作用迅速,以及丸剂的用量小、容易携带等特点,尤其适用于脾胃病的调理和某些急症的治疗,如平胃散、五苓散、行军散等等。除了内服之外,外科也常用散剂(研得极细)调敷,治疗体表局部病变,如生肌散、金黄散等。
膏剂
膏剂和散剂一样,也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的是先把配料加水煎熬,滤去渣滓,再加进水冰糖、蜂蜜等熬成稠厚的膏滋,如十全大补膏等。内服膏剂多适用于需要长期进补的慢性虚证。外用的则用棉子油或花生油等先将药物煎熬去滓,接着再放进黄丹、白蜡等辅料收膏,然后根据需要装瓶或趁热平摊在纸或布上,制成膏药。外用膏剂多适用于外科疮疡或风寒痹痛等病症治疗。
丹剂
将药物研成细末,精制成丸状、锭状的制剂。丹剂也有内服和外用之分。内服有玉枢丹(又称紫金锭)、至宝丹、天王补心丹等,外用一般以含有汞、硫等矿物药的细末为主,如白降丹、红升丹等。
片剂
古代“片剂”就是把生药切制成片,如生姜片便于煎服、人参片便于噙服等。随着中药制剂的发展,现在多将中药研成细末,或制成流浸膏,然后加入赋形剂(如淀粉)压制成片状制剂,如羚羊感冒片、牛黄解毒片等。片剂携带和服用方便,应用十分广泛。
锭剂
把药物研成极细粉末,然后加进适当的粘合剂制成纺锤、圆锤或长方等不同形状的固体或半固体制剂,如紫金锭等。锭剂除了可以挫末调服或磨汁饮用,还可磨汁涂敷外部患处,因此也适用于内外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其他剂型
除了以上常见中药剂型外,还有把动物的皮、骨、甲、角等用水反复煎熬浓缩后,制成固体块状物的阿胶、龟板胶等胶剂;把药粉与面粉相糅合,使之发酵并切成块状的六神曲、半夏曲等曲剂;把药末附粘在纱布条上或单用药末加浆搓成药条,使之便于插入伤口,从而起到化脓或腐蚀疮口作用的条剂;把丝线或棉线放进药汁里浸煮,用以结扎瘘管或赘肉、痔疮等,使之自行萎缩脱落的线剂;以及用药煎汤浸洗局部或全身的浸洗剂,用药物烧烟熏治的熏剂,把药物先制成丸剂或锭剂,或直接用丝棉包裹药末,然后再将其塞进阴道,用以治疗白带、阴痒等证的坐药。近年来,又发展了口服液、冲剂、大输液等新的剂型。总之,中药剂型的种类繁多,名目各异,为中医临证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临床选药原则
一般临床剂型选择的大致原则是:病邪很重,重症时用汤剂,还有病人枯萎枯槁,萎缩,肌肉一直在收,一直在瘦,全身没有力量,都会用汤剂去润泽,皮肤不好也会用汤剂,能够让皮肤好的快,增益气血都会用汤剂。如果四肢久病,风湿痹症,表里游走,居无常处,都可以选择散剂。丸剂主要是能逐,能逐破积聚,硬块,肿块,肿瘤。不进饮食,胃口不好可以用丸剂,丸剂,缓也,慢慢去攻它。丸剂药缓力专;全身扩散时,汤剂更有效。膏剂多适用于需要长期进补的慢性虚证;外用膏剂多适用于外科疮疡或风寒痹痛等病症治疗。散剂兼具汤剂的吸收快、作用迅速,以及丸剂的用量小、容易携带等特点,尤其适用于脾胃病的调理和某些急症的治疗,除了内服之外,外科也常用散剂(研得极细)调敷,治疗体表局部病变。酒剂多适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多用于治疗关节痛、屈伸不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