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体表组织,由不同的内脏分工主宰。在体表组织本身的病变,就会影响到所属的脏府。筋骨损伤,可以影响肝肾,因为肝藏血主筋。肝血充盈,筋得所养,强健有力;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髓充盈,骨骼坚实。筋由肝主宰,骨由肾主宰。筋骨损伤影响肝肾,外伤内应,理所当然。
筋是筋络、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等的总称。古代有十二经筋,配合十二经脉,多起于四肢爪甲之间,终于头面,内行胸腹家中不入脏腑。又分大筋和小筋,大筋联络关节,小筋附于骨外。《素问·五脏生成论》中说:“诸筋皆属于节”。《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骨为髓之府”,《素问·接论》有“肾主一身之骨髓”的说法。
筋主束骨络节,连属关节,主司关节的运动。骨被筋约束连接,支持筋的运动。筋骨损伤,功能失调,就会发生病理变化,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如六淫侵入,久行过劳,就可致使筋急、拘挛、筋缩不伸,筋结不散,筋惕肉动,筋弛痿弱,疲劳骨折;挫闪岔气,扭伤筋肉,或走注疼痛,或局部肿胀,活动不利;暴力致伤,关节脱白,筋肉被拉,弹性固定。若致骨折错位,断端的位置改变畸形,有骨擦音,异常活动。因为筋附着在骨的表面,骨胳损伤,筋首当其冲,必先受伤,而致筋长,筋断,筋被撕裂,扭转移位等症状。筋伤能动骨,骨损必伤筋。筋骨伤于外,必然累及气血伤于内,脉絡损伤,气滞血淤,伤气则痛,血淤则肿。故在《灵枢.本脏》中说:“是故血活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也。”所以治疗筋骨损伤,必得行气消淤,纠正气滞血淤的病理变化。
骨与肾的关系
肾主骨生髓,髓养骨,骨为肾之外合。肾情汪盛与否,直接关系到骨骼的生长,发育,强壮和再生。同时也关系到筋的强壮有力和虚弱无力及关节活动的灵活性。因为肾精旺盛,精能生髓,髓能养骨。骨得髓养,骨的生长就会快,发育就会良好,骨胳也会坚实,再生力也会强。肾精不足与之相反。又因为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情,肝血可以生化肾精,肾精亦能化生肝血,肝血肾精,互相滋生,荣枯相系。故而肾精旺盛,精能化血,肝血充盈,血能养筋,筋得所养,坚劲有力,关节活动自如,筋伤也可很快修复。肾精不足,肝血失源,血少不能养筋,筋无以养,虚弱无力,肢体活动失灵。筋伤不易恢复。
筋骨相连,肝肾同源,筋骨损伤,如骨折伤,必内动肾,肾生精髓。骨折以后,如果肾脏生养精髓不足,则无髓,难以养骨。故在治疗时,必须运用补肾续骨之药。在骨折之时,必然伤筋,筋伤内动于肝,肝伤则功能失常,肝血不足不充,肝血不足,无以养筋,筋失滋养,影响修复。肝血肾精不足,都可影响骨折的愈合。所以在补肾的同时,加入肝经的药物,养肝以壮筋。肝主筋,肾主骨。肝血肾精不足,势必影响筋骨的愈合,断骨不易接,筋伤不易继,关节的功能活动也难以恢复。筋骨损伤,也容易影响肝肾的功能,所以在平素无肝肾亏损的病人,为了促进筋伤骨折的愈合,也应调补肝肾,凡筋骨损伤,都应注意肝肾的关系。.
筋与肝的关系
筋是肝之外合,肝藏血,肝血充养经筋,说明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液容量的功能。人体在休息时,各处所需要的血液供应量少,部分血波归藏于肝内,在工作和劳动时,血液分布全身各处,运往诸经。肝血充足,筋得滋养,则强劲有力。筋失所养,就会发生病理变化,出现症状。如肢体麻木,手足挛急,不能伸屈。或筋肉松驰,手不能握物,足不能履步。
跌打损伤,伤筋动骨,恶血留内,不分何经,皆归于肝,因为肝藏血,败血凝滞,从其所属,必归于肝。又如跌仆挫闪,气滞不通,不通则痛。其痛多在两胁下小腹部位。此是肝在胁下,肝经起于大趾,循小腹,布两胁的缘故。治疗时,肝血不足则补血亦养肝.气滞则利气止崩.血淤则应用活血祛淤的药物。因为血不活则淤不去,淤不去则新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