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一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人们总结出冬病夏治的四大应用特点:顺应四季,择时而治;重治未病,防患为先;外治为主,兼施内治;加强调养,增强体质。
1、顺应四季,择时而治
疾病应时而生,也要择时而治。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此时人体阳气发泄,腠理开泻,皮肤松弛,毛孔张开,经络气血趋于体表,流通旺盛,在这个时候用药治病,药物能够得到很好的吸收,这样,药物就渗透到经络气血里面,到达病变部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
什么时候开始冬病夏治比较好呢?多是从“三伏天”开始进行治疗,其实夏天是从“夏至”开始的,此后还有小暑、大暑。
从“小暑”到“立秋”这段时间,称之为“伏夏”,一般每年的公历7月7日或8日是“小暑”,7月22日或23 日是“大暑”,8月7日或8日是“立秋”。这一时段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时期,冬病夏治正是利用这个时间进行治疗。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2016年三伏贴具体日期是:
初伏:7月17日(庚子)——7月26日(己酉)(10天);
中伏:7月27日(庚戌)——8月15日(己巳)(20天);
末伏:8月16日(庚午)——8月25日(己卯)(10天)。
“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尤其是“三伏天”,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因此,“三伏”是阳气隆盛的最好时令,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2、重治未病,防患为先
中医学养生的精髓就是“治未病”,冬病夏治是很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三伏”天貼敷,药力更易直达脏腑,,激发正气,扶持人体阳气,减少冬天发作的程度和次数,减轻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和病情,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3、外治为主,兼施内治
4、加强调养,增强体质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适当合理的“三伏进补”可以提高人的体质。“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都是有道理的。
患有不同疾病的人,可以通过食疗维持自身免疫力平衡,防止免疫力下降。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前人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严寒天气下锻炼,能增加机体对寒邪的抵抗力,预防冬季常见病的发生。在酷热天气下锻炼,能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炎热气候,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