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者,止也。处暑是一个与温度有关的节气,过了处暑,就意味着气温开始有明显地下降,天气要凉快下来了。由于温度的变化,处暑前后要尤其注意养生。
注意背部保暖
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内经》云:“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如果肺出现问题的话,会在背部体现出来。同样地,背部受邪,肺也会先受其害。如背若受寒,寒邪立侵肺而生咳嗽。
另外,人体五脏的俞穴都在背部(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所以其实背受风寒的话,五脏六腑都会影响到,而肺是首当其冲的。所以初秋再热,也尽量不要赤膊,女生也不宜穿露背装。
《内经》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何解?秋伤于湿,内应脾土,以致运化不利而生痰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湿上袭于肺,遂生咳嗽,而且是有痰的咳嗽。若在凉秋而伤于燥,也可能伏而至冬方发,多为干咳。
那如何防湿呢?尽量不要长时间待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淋雨湿衣、冒晨之雾露或山岚云瘴等,此可御湿邪于外;而欲防湿生于内,则要注意忌口和饮食调理。
处暑 · 饮食
初秋还是比较闷热潮湿的,故还不宜贴秋膘,不要增加脾土的负担,使脾运缓而生湿。饮食宜清淡而不宜滋腻。
最清淡而易消化的饮食,无疑属粥。然而对于粥,我们有个小误区,就是为了营养丰富而加了很多种食材。若煮甜粥,恨不得大枣、枸杞、葡萄干等百搭之物都放;若煮咸粥,则香菇、胡萝卜、玉米、青豆等都加,反正多多益善。殊不知,食材太杂,“恐不能专收其益”,清代养生家曹庭栋有《粥谱》一书,所载药膳粥,一般都专用一味,最多不超过三味。
老年人尤其适合喝粥,因为老年人脾胃的运化能力弱,牙口也不好,那就要借助外力,将食物煮烂以减少人体消化吸收它的成本。而脾胃对于老年人是他们生机的根本保障,因为老人气血衰弱,已经没有先天的资本挥霍了,其气血的来源全靠这个后天之本的脾胃,所以很多养生书特别强调老人要慎吃滋腻的糕团。另外,也不能过多饮水或茶酒、不多食瓜果,这些都能防湿生于内。
初秋的健脾食物,首推莲子(煮粥最宜)。莲子性偏收敛而与秋气合,故在情志不甚稳定的秋天,多吃些莲子能安神。莲子又能补气固精,气虚用白莲子,气血两虚用红莲子。可见,一味莲子,人之三宝精气神都照顾到了。
处暑尚热,出汗还是会比较多,所以吃些莲子搭配银耳、百合之类煮的粥或羹,健脾养胃,润肺生津,是非常合适的。而秋燥之时,吃这些更佳。
七月饮食禁忌
”是月食莼,上有蝎虫害人。食韭损目。多食凫类伤人。多食菱动气。多食生蜜暴霍乱。多食猪肉猪肺、生姜、茱萸,伤神气。少食油盐,能无病。”
七月秋气收敛,所以我们要少吃辛温发散的东西。如初秋的嫩姜,可以吃,但不能多吃,因为它年轻,比它的中年期生姜、老年期干姜辛散力度要强。韭菜温肝而耗肝血,甚则动肝火,则目失所养、助火伤目。
生蜜是只自然状态下而未加工的蜂蜜,主要是秋天开的花有些是有一定毒性的,因此这些花蜜如果未经处理而直接食用,可能导致中毒。另一方面,多食蜂蜜易生湿,故应防秋伤于湿。
秋天的菱角是江南人的最爱,但也不能多吃。菱角生食甘寒,则脾胃虚寒的人不宜;熟食甘平,可充饥,但多食易滞气,令人腹胀。而《千金方》中引黄帝的话说:“七月勿食生菱芰,作蟯虫”,所以还要小心寄生虫的问题。
秋不食肺,因为动物于秋被杀,其恐惧愤恨而产生的毒素会更多地聚集在秋天偏旺的肺,人吃了动物的肺,以肺入肺,这些毒素就会损伤人的肺。
至于莼菜,古有张季鹰见秋风起而思吴中莼鲈的典故,说明吃莼菜的日子当在秋天的中后期。莼菜最好在霜降后再采摘,初秋也有寄生虫的问题。
生活起居有“三要”
早卧早起以敛阳:处暑时节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并要早睡早起。
少吃辛辣多吃酸:中医认为,秋天对应的脏腑为肺,应多食酸,少食辛。因为辛味发散泻肺,酸味收敛肺气,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不要过食葱、姜等辛味食物。
朝喝姜水暮吃萝卜:秋日晨起亦可服生姜红糖水,以升发一日之阳,温暖中阳。若升发太过,出现上热诸症,则可晚上吃萝卜,能助阳气敛降。如此则一日之间阳气呈圆运动升降,自然健康。
此外,萝卜最利降浊;腹胀、便秘吃萝卜能行气通便;若有上火咽痛、咽干、眼红、耳鸣、头晕、痘痘等症,吃萝卜可降上浮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