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早就有对衰老的记述,衰老属自然现象,是随人体五脏六腑的机能减弱,自内到外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人体适应力、储蓄力日趋下降。
而中医对衰老的机制的研究源远流长,中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真正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述衰老的概念,把决定人体从生长、壮盛、繁育后代直到衰老的根本物质称为天癸,意思是上天赋予人体的生命物质。天癸以肾精或肾气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男人以八为节律,女人以七为节律,天癸由盛转衰,人也渐渐衰老。如男人16岁时,肾气充盛,就有了生育能力,48岁时,肾气衰,就有了年老的表现;等到64岁时,天癸衰竭,人就老态龙钟了。女人相应的时间是14岁、42岁、49岁。
中医认识到女子由阳明脉衰为始,以面部苍老为先兆;男子以肾气衰为始,其衰老先露于毛发牙齿。衰老以形衰最先出现,接着可见九窍不利,继之出现精神衰老。外在形容的改变,尤其是皮肤衰老、体形衰退、精神疲惫,是衰老最明显的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对衰老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提高,又相继发展出气血不足、神气涣散、经络淤滞、肾虚血淤学说等人体衰老的理念。结合各类中医衰老理念,现代中医认为:精神上要有修养,身体上要阴阳调和,生活上要适应自然规律,饮食上有所节制,锻炼休息应有常规,不过分疲劳,这样,精神和形体就会健旺,就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为了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各个方面,使其保持相对平衡与协调,常采用一些药物,以各种补益的方法来防病抗衰老,从而达到古代医学家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养生目的。众所周知,中药具有活血化瘀、除湿化痰、行气疏肝、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功效。中草药为何会有这种作用呢?研究发现,中药的抗衰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l. 抗肿癌作用 由于老年人的免疫力和适应力大大下降,易出现基因突变,发生癌肿,而枸杞、人参、首乌、绞股蓝、白术、天冬、刺五加等药均有抗基因突变的作用,能预防癌肿发生。
2. 清除自由基作用 老年人抗氧化物的活性有所降低,体内有害物质自由基产生过量,皮肤会沉积过多色素。而中药酸枣仁、五味子、地黄、当归等可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激活保护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3. 调节免疫功能 随着人体衰老,免疫力也会逐渐下降。而人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西洋参等药能全面、明显地提高人体免疫力,有较好的抗衰老作用。
4. 促进人体代谢 由于老年人的基础代谢水平低下,使机体对各种物质的代谢功能下降,从而加速了衰老。黄芪、灵芝、地黄、枸杞、黄精、女贞子等药分别具有提高代谢,调节血糖、降低血脂等作用。
5.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人体衰老后,脑细胞大量萎缩、死亡,随之脑重量减轻,老人思维能力、记忆力减退。中药首乌、当归、黄精、人参、酸枣仁、仙灵脾、茯苓等能有效的延长脑细胞寿命,可改善听力和视力,提高智力和记忆力,从而达到抗衰老的目的。
鉴于皮肤、形体、精神的衰老,都是伴随整体虚衰同步发生的,反映内在脏腑失衡,因而保持外在形容必须整体调理。片面地注重皮肤、形体或精神保养很难达到推迟衰老的目的,只有使内在生理协调、脏腑安定、经络通畅、气血流通,才可从根本上推迟机体衰退过程。
日常生活中,许多不良习惯如暴饮暴吃、偏食、长期紧张、过度劳累、酒色过度等,一方面加速肾精的消耗,另一方面又使脾脏未能及时补充,导致未老先衰,中老年疾病接踵而来。因此,注重养生之道是推迟衰老的前提,《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以下是其主要观点: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意志观 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
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防治观 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精气观 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事,积精全神。
食疗观 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
中医中药抗衰老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确切有效,只要坚持一定收效。衰老过程因人而异,如有人偏于肾虚,也有人偏于脾虚,根据个人需要适度地调治,不可仅守一方一法,要交替使用,或以一证一方为主,辅以它法,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