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疼痛:是骨质疏松症很常见、很早期、很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周身疼痛,尤其是腰背痛,腰膝酸软,弯腰驼背,身材短缩,全身乏力,不耐久站立与劳作。其疼痛的原因:①骨转换过快,骨吸收增加,会引起全身骨痛,尤以腰背痛多见;②脊柱在受外力压迫或由于非外伤原因导致脊椎椎体压缩骨折,或楔形和鱼椎样变形时,引起腰背痛;③骨质疏松症患者负重能力低于正常人,因此在其躯干活动时,腰背肌必须进行超常活动,经常处于紧张状态,逐渐导致肌肉疲劳,出现肌痉挛,从而产生肌肉或肌筋膜性腰背痛。
骨质疏松症疼痛特点多为局限性腰背疼痛,休息或持续脊柱固定2~3周后,疼痛减轻。一开始腰背痛的症状较为轻微、局性,疼痛的时间也较短,多由安静状态转为活动时会出现明显的腰背痛及腰背部板硬感,活动后疼痛可减轻或消失,卧床时可减轻,夜间可缓解,长时间保持某一固定姿势时疼痛又加重。随着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症逐渐加重后,骨痛逐渐加重,腰背痛可发展为持续性痛,并在久坐、久立或在双手向上举物、用力开窗等日常活动时诱发和加剧,严重者卧床不起。少数人可因神经根或脊髓受压迫而出现四肢放射痛、腰背麻木感等。腰背痛较为多见,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疼痛患者中的70%~80%。除腰背痛外,骨痛也可发生于髋部、膝部、肘关节、两侧下肢,甚至出现全身性骨痛。女性患者骨痛的发生率约占80%以上;男性患者的骨痛症状往往不明显,常表现为全身乏力,体力下降,易疲劳,双下肢疲软酸胀等。
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程度个体差异性大,与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劳动或活动强度、年龄、性别、有无其他疾病、营养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关。一般说来,身体素质比较好,身强体壮、肌肉发达者疼痛的程度可能轻些;劳动强度和运动强度较低者疼痛程度要重些;而老年体弱、肌肉无力者疼痛可能较严重。但疼痛的程度与骨质疏松的程度不一定是平行的关系。
(2)身长缩短、驼背:骨质疏松以骨松质改变更大,而椎骨的椎体中骨松质占95%。人体的脊柱是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1块骶骨、1块尾骨构成,颈、胸、腰椎每一椎体高约2厘米。脊柱是支持身体的支柱,负重很大,因此发生骨质疏松症时,脊柱更容易出现症状。骨质疏松症首先出现椎体内部的骨小梁破坏,数量减少,负担能力下降,这种疏松而脆弱的椎体受压,导致椎体变形和身长缩短。如每个椎体缩短0.2厘米,则全部24个椎体共可缩短4.8厘米,从而导致身高逐渐缩短变矮。此外,连接椎体的椎间盘可因年龄老化而退变脱水、椎间隙变窄,这样身高可进一步缩短变矮;如发生压缩性骨折,则椎体高度可进一步变短。经过数年,会使整体脊柱缩短10~15厘米,从而导致身长缩短。一般情况下,女性60岁以后,男性65岁以后,逐渐出现身高缩短,女性65岁时平均缩短4厘米,75岁时平均缩短9厘米。
在日常活动中,脊柱不断进行屈伸活动,而在屈伸活动中又以前屈活动为主。椎体位于椎骨的前部,并以骨松质为其主要成分,在不断的前屈活动中,椎体的前缘所承受的压力相对要大,骨质疏松时如果每个椎体前方都有压缩,尤其胸、腰椎交界处椎体前方压缩,则会使脊柱前屈,即出现“楔形”改变,如24节椎体的前侧每压缩1毫米即可导致脊柱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使肋下缘与髂嵴靠近。驼背的程度越重,腰背疼痛就越明显。骨质疏松症患者除出现驼背外,有时还出现脊柱侧方弯曲、鸡胸等畸形。随着骨质疏松程度加重,驼背顶点逐渐变低,膝关节亦呈屈曲变形。
(3)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并发症。骨质疏松时,因为骨量的丢失,骨密度减少,骨强度减弱,脆性增加,骨骼失去坚韧性,在受较小的外力时,甚至扭转身体、弯腰持物等,都可能发生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生于脊柱、桡骨远端、股骨上端。脊椎压缩性骨折很常见,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多发生于胸11、胸12、腰1、腰2、椎体,多为“鱼椎样’’改变、“楔状椎”改变,有20 %~50%的患者无明显症状。桡骨远端骨折发生于骨皮质与骨松质交界处,大多是老年人不慎滑倒,手掌撑地引起,出现腕部疼痛、肿胀、功能受限等,50~65岁时发病率较高,女性多于男性。股骨上端骨折为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危害很重、治疗很难、愈合很差的骨折,多因摔倒或下肢旋转导致股骨上端骨折,出现患部疼痛、肿胀、瘀斑,以及下肢旋转、屈髋畸形,髋关节功能障碍等表现,有10%~20%髋骨骨折患者在骨折后1年内多因并发症死亡。骨质疏松症患者也易出现踝关节骨折。
(4)呼吸功能下降:骨质疏松症出现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及脊椎后弯、驼背、胸廓畸形,使肺活量和很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肺上叶前区小叶型肺气肿发生率可高达40%,影响呼吸系统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等。老年人多数有一定程度肺气抻,肺功能随着增龄而下降,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质疏松症患者还易发生牙齿松动、牙齿脱落、牙体松脆折断等。